加强思想教育。切实采取“线上”推送和“线下”交流学、驿站学、社区学的学习模式,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领,提升其政治觉悟和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,推动新就业群体党员教育学习落在实处。健全组织体系。扎实开展新就业群体建立党组织攻坚行动,对新就业群体党组织应建尽建,采取按点单独组建、按线行业联建、按面区域统筹、按则融入代建等方式,着力推动新兴领域党建从“有形覆盖”向“有效覆盖”迈进。摸清覆盖底数。积极探索“双找一核”工作法,依托行业部门管理台账信息,建立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台账和党员信息库的数据共享机制,实现属地、部门“双线找”,确保排查彻底、信息全面。
畅通参与渠道。设立“新就业群体服务站”提供政策咨询、问题反馈等服务,吸纳优秀从业者兼任网格员,利用社区视频号、微信群等平台,定期发布治理动态、活动信息,收集新就业群体的意见和建议。建立激励机制。实行社区服务积分兑换制度,将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治理、志愿服务等时长和成效转换为积分,积分可用于兑换健康体检、子女教育辅导、法律咨询等个性化服务。创新治理方式。推广“随手拍”“随手报”的方式畅通信息渠道,及时发现和反馈基层治理问题,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贡献“新”力量。
完善服务阵地。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、商圈楼宇等场所,精心打造12所集休息、充电、法律咨询、政策咨询一站式服务的“工会驿站”“零工驿站”等党群服务阵地,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,定期开展技能培训、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,满足新就业群体多样化的需求。解决诉求问题。定期在社区居民议事厅、恳谈说事点召开新就业群体关爱凝聚议事会议,及时解决新就业群体在工作环境、权益维护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问题。提供活动资源。制定双向奔赴清单,为新就业群体定制学历提升、技能培训、创业就业、文化陶冶、互动交友、政策服务等各类开放式活动,吸引新就业群体主动融入基层治理。